编者按:
风,轻抚过沙坪坝天陈路12号;阳光,静静穿透郁郁葱葱的校园。斑驳的光影打在老人们的银发上,也把温暖的记忆洒在了所有重师人的心上……
“立教无类,以文化人”“自强不息,躬行师道”——这是重师的历史,更是重师人的初心。
往事,并不如烟!当皱纹爬上额头,当岁月染白双鬓,就让故事丰盈历史、沉淀人生。今天,我们走访老一辈的重师人,推出《记忆中的重师故事》,用他们的讲述,勾勒重师成长的画卷;用她们的记忆,见证时代发展的波澜。
回忆人:
杨星映,重师中文系原副系主任,教授,申研建设见证人。
回忆年代:
1985年--1995年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3日9时42分讯(朱昕勤)1954年,重师建校“师专”,只能招录大专学生;
1978年,重师更名“师院”,开始招录本科学生;
1985年,随着师资力量不断增强,重师人力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始酝酿硕士点申报和研究生招收工作。
“申研战役”,一触即发!
守正出奇“元代文学”打开申研突破口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本科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来自中文系的杨星映老师,全程参与见证了重师的申研和建设工作。
据杨星映回忆,重师30年校庆时定下了新的五年计划:申研!于是,学校从1985年起开始规划筹谋,冲刺1986年的全国第三批硕士点申报工作。
“当年申报硕士点要求十分严苛:申报专业的领衔导师必须具备全国知名度;硕士导师也必须有研究生学历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杨星映回忆,为此,学校组织专题研讨会议,不仅分析各院系专业学科实力,还要讨论差异化竞争,最终选定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元代文学方向,作为学校申研“守正出奇”的突破口!
所谓“守正”,在于中文系师资力量配置很有竞争力:刘知渐教授在古代文学特别是元代文学研究学术界极具知名度,其元代文学研究室正在编写的《元代大文学史》列入中国社科院“七五”科研规划、《巴西集》等元代古籍整理也列入国务院古藉整理委员会工作计划。系里熊笃、王开富、欧恢章和赵克刚老师,也对元代文学、戏曲小说、中古音韵等颇有研究和建树。由此可见学校在元代文学研究方面很有实力。
至于“出奇”,则是元代文学方向在全国前两批申报的研究生点中还没有,此次申报恰好有望“曲径通幽”填补空白。
于是,学校“元代文学研究生点”申报团队正式组建:刘知渐教授领衔,熊笃副教授统筹,集合古代文学王开富、黄中模老师和古代汉语赵克刚副教授和杨星映老师等人,组成元代文学点的导师和授课队伍。
“我当时是在文艺理论教研室,因为有发表古代文论、教授古代文论课程方面的经验,对申报有利,所以也被吸纳了进去。”杨星映表示,“虽然我们师资雄厚,但由于没有经验,一切只能摸索前进,申报材料经大家多次讨论设计,由熊笃副教授整理后终于完成。”
两度赴京评审会前最后一刻送交材料
虽然完成了申报材料,但由于重师“起点”低,六七十年代才由专科升为本科,全国知名度不够。如何让评审专家尽可能了解重师?必须尽快把申报材料送达评审专家手中!
杨星映老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十年(本科,进修,研究生),对北京的交通、区位和人际关系更熟悉;于是,进京报送材料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她的肩上。
1986年春,为让主评专家加深了解重师教学状况和专业优势,杨星映带着三份申报材料进京,分别送到朱德熙(语言文学组副组长)、裘锡圭、严家炎三位先生手上。
但在学校后续开展申研工作总结时,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三份材料送少了,应该尽可能让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专家了解我们的实力!
于是,熊笃副教授又对申报材料作了补充,并按中国语言文学组的评审专家人数打印出来。二送材料任务,再次落在杨星映的身上。
此时,国务院学位评审会议召开已经迫在眉睫!杨星映只能快马加鞭,坐最快的京渝特快火车赶赴北京,然后马不停蹄直奔国务院学位办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入住的京西宾馆,终于赶在评审工作开始前,将学位办孟处长请至宾馆传达室,然后把厚厚一摞申报材料交给她,托其送到每一位评审专家手上。
“现在想起来,贸然冲到京西宾馆传达室叫出孟处长,自己真是年少不知轻重,非常冒失和失敬!但当时顾不了这些,只想着不能让学校失望,不能让大家的心血白费!”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7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第三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和指导教师名单。得益于学校材料准备翔实、送得及时,评审专家充分了解到重师实力,最后以中国语言文学组以副组长朱德熙先生一句“元代文学硕士点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锤定音!
至此,重庆师范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于1987年秋季开始招收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元代文学方向”首批硕士研究生。
梅开二度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元代文学硕士点”审批通过的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杨星映老师积极提议下,学校趁热打铁,积极筹备“文艺学硕士点”申报工作。
“必须尽快提高学校实力和知名度,重师人才会在学界有地位、被尊重!”1987年,在杨星映的牵线和争取下,学校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高校文艺学研讨会的承办权。
该研讨会是在国家教委倡议下,由国家教委社科发展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和出资,地方院校承办,众多高校参与的研讨文艺学重大理论问题的学术会议。而第二届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主办,重庆师范学院承办,西南师范学院协办。杨星映担任承办方会议组秘书长,重师文艺理论教研室全体教师和行政人员,组成大会工作组和生活组。
会议于1987年11月9日至15日在重庆石碾盘空军招待所举行,全国40多所高校的70多名代表,和中宣部文艺局、《红旗》杂志社、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20多位同志,以及市内高校教师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大会中心议题是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视角探讨文学的本质和特征以及文艺学改革的方向,在全国产生极大反响,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申报“文艺学硕士点”打好了铺垫。
次年,重师成立以“欧恢章(人大研究生,教授)、李敬敏(西师,教授)、杨星映(北大研究生,副教授)、杨从荣(川大,副教授)”为文艺学硕士点申报团队,由杨星映统筹牵头开启申研之旅。
“学术专业上,我们都是文艺学专业教师;年龄结构上,我们是老中青相结合;学界领域内,大家均有著述发表,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杨星映表示,经过大家不懈努力,终于1990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申研战役”捷报频传,五年时间“梅开二度”,中文系一度成为重庆师范学院最响亮的名片!
跨界揽才借鉴“北大经验”助力硕士培养
与此同时,进入90年代后,重庆师范学院进一步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期间,由学校党委选拔任命,杨星映出任中文系副主任,分管研究生工作和科研工作,主要任务是建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工作。
她结合自己在北大中文系读研时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育人经验,借鉴运用到重师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和文艺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之中,从“开展教学改革建设导师队伍”“建立研究生培养计划和规章制度”“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等方面发力,制定出研究生培养计划。
在杨星映的严格坚持下:导师们不仅被“鼓励”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教材,也被“要求”每两周必须当面指导学生并填写研究生培养计划表。面对跨专业考研学生,她提倡打破固有思维,鼓励导师要勇敢录取,做到不拘一格录人才,让教育跨界融合。
在这一系列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中,中文系师生受益匪浅,学院教学水平和师资能力也迈上新台阶。
“在重师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我们都在接力奔跑。在研究生点的申报和建设过程中,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为重师研究生事业的开创贡献了我的力量,有幸跑完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棒!”杨星映老师说,自己是一位党员,自己在北大求学时的两位党员导师杨晦先生(五四运动先驱)和吕德申先生(西南联大教师),一直鼓励要求她“要以党性、师德和爱心为教师之准则”,不负共产党员和为人师表的使命担当,既教书又育人,让学生不仅在学术学业上受益匪浅,而且在思想境界、人格修养方面也受到良好影响。
“十年奉献,不负韶华!重师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如今,看到重师研究生事业蓬勃发展,我十分欣慰,由衷祝愿重师继续逐梦前行!”
相关链接: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