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学校在干部大会上提出并布置“以本为本”“三者联动”“重师文化”“全员参与”的“四个五年行动计划”。2019年4月18日,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系统谋划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制定实施“四个五年行动计划”,开启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3年底,时值学校“四个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收官,我们全面梳理、认真总结,用成绩鼓舞重师人接续奋斗,以经验启迪指引事业行稳致远。
回首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直接指导下,在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政带领全体重师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高质量推动实施“四个五年行动计划”。学校先后于2019年召开本科教育大会、人才工作会,2020年召开学科工作推进会、文化建设工作大会、科研工作大会,2021年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学生工作大会,2022年召开依法治校工作会,2023年召开学科建设推进会、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会等10个专题会议,出台配套实施意见,推进“四个五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截至2023年底,“四个五年行动计划”36项核心指标完成率91.6%、185项具体任务完成率95.6%,目标任务完成度符合预期,师生员工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有效提升,总体上实现了建设目标,学校发展态势良好,各项事业成效显著,显现出诸多可圈可点、标志性亮眼成绩。
——坚持“以本为本”,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入选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师范院校储备清单并获中央财政1个亿的支持,成为重庆市“地方优师计划”唯一实施院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市级一流课程82门,15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第二级认证。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名单,数量位列市属高校第一。实施智慧教学环境改造,规划建设智慧教室150间,33间已交付使用;打造智慧化教师教育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功能室约60间;投入500万元基本完成传统多媒体改造。构建起立体式“大思政”工作格局,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工作案例荣获重庆市高等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优秀案例二等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模式在全市作交流展示。招生工作态势良好,一本生源占比98.35%。系统构建“三三三六”就业工作体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在全市公办本科高校中名列第一,校长受邀在全国首届大学生就业促进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学校获评全市“就业创业示范单位”“就业创业突出集体”。
——坚持“三者联动”,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新增数学、生物学2个博士授权点,成功实现博士授权点“由一变多”。数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档,在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进入前10%;“工程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世界ESI前1%学科。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研究生规模增长逾90%。人才培引成绩突出,培引国家级人才10人次,培引省部级人才105人次,五年来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零流失,最优化与控制教师团队入围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建立多维分类分层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审体系,设立年薪制、延退制、返聘制等多项政策制度,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成果案例获重庆市第二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特等奖。完成第三轮岗位聘期考核,开展第四轮岗位竞聘工作。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获批“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成为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零的突破;“最优化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国家“111计划”;数学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2个。标志性科研成果群打造取得重大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上奖项5项;咨政建言和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肯定性批示5项,获全国人大、政协、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中央等采用34项。智库建设取得新突破,获首批重庆市新型智库“重庆发展研究院”、重庆市政协唯一“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基地”、重庆市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等。
——提升“重师文化”,特色文化培育成效明显。学校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传承弘扬,秉承“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传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恪守“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弘扬“学气”、保持“静气”、锤炼“勇气”、涵养“大气”,学校文化内涵不断凝炼。精神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入培育校园文化特色,凸显“一院一品、一部门一特色”。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获评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单位。高质量推进《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校史(第三卷)》《重师人风采录·教师篇》《重师人风采录·校友篇》编写和校史馆升级改造工作;创新构建“3334”培养模式,持续打造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示范基地,获重庆市“一校一品”十佳团学品牌、全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重点工作室、全国高校新媒体示范工作室(重庆唯一);积极培育原创精品力作,《宣言》《嗨!信仰》等作品获国家级、市级多项大奖。制度文化进一步健全,形成以《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物质文化不断完善,推进“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颁布《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视觉识别系统(2023版)》,持续对绿化景观进行提档升级,打造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景观和公共文化设施标识,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初步构建起“博望融媒”数字化媒体矩阵,讲好“重师故事”的主流声音不断壮大。行为文化持续规范,开展学生园区朋辈课堂素质提升训练营等特色文化系列活动;朗风苑学生活动中心申报全国“一站式”学生园区管理创新示范点;推进“实践育人”,学校连续30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内外宣工作提质增效,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年均报道量100余篇,年均传播量突破2000万人次,二次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坚持“全员参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自信和谐的氛围日益浓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获评重庆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健全民主参与机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坚持每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每学期由校长主持举办“教职工座谈会”和“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会;组织教代会代表、工会干部巡视专项重点工作,规范召开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团代会、学代会、研代会,多渠道拓展民主参与范围。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发挥三个委员会职能职责。建立重点任务倒计时推进机制,坚持每月由校长牵头召开重点任务推进会,持续追踪重大决策实施执行。学校办学收入和经费保障能力逐年提升,办学收入从2018年的10.22亿元增至2023年的12.78亿元,增长率25.05%,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和民生项目,5年来,用于教育教学、学科、科研、人才等内涵建设核心领域经费达12.5亿余元;绩效水平显著提升,总体增长比例超20%;疫情困难时期,设法保障师生学习生活条件。盘活沙坪坝校区资源,打造“环重师创新创业生态圈”,通过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盘活校区资源达96.4%。加大北碚校区建设改造投入,近年来投入940余万元对校区房屋建筑、设施设备等进行维修改造,大大改善北碚校区办学条件。惠民工程落实到位,解决教职工住房产权办理;2019年以来,建成“梦厅”4个,增加座位1340个;启动爱校入学餐、毕业餐活动;改造图书馆、弘德楼、致用楼、求是楼等停车场车位303个;新建露天停车场2个,新增停车位257个;新建和改造电动摩托车停车场3个;建设新能源充电桩53个。校友工作再上新台阶,2018年地方校友代表处有7个,2019年以来成立各种类型二级校友组织39个,召开7个地方校友代表处筹备会,校友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学校其他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在全市高校中率先召开数字校园建设大会,出台《全面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意见》,提出数字校园建设“1281”总体框架,系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完成新一轮内设机构设置优化与调整,获批重庆中外人文交流学院、现代智慧旅游产业学院、智能科学学院、现代山地智慧农业学院等新型学院,成立教师教育学院、重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等特色学院,助力学校特色发展。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联合共建“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与英国知山大学联合培养生物科学本科生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复,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建设重庆市国际中文教育综合功能体”和“重庆中外人文交流教师教育特色品牌培育试验园”两个国际化特色项目;成功入选中国侨联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基本建设有序推进,积极争取市级支持,由市财政和高新区共出资4048万元,顺利完成大学城校区110KV高压线拆除工作,解决了困扰学校近15年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为大学城校区四期建设工程、应用数学中心工程项目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增强资金筹集能力,开展校企合作,争取银校合作资金8000万元、中国电信重庆分公司校园网改造资金2000万元,使教育数字化转型、办公信息化水平和数字新基建得到质的提升,为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学报办刊质量和复合影响因子逐年提升,《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是2018年的2.10倍,《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是2018年的3.56倍。
5年计划实施,3年同步抗击疫情,学校坚持“一盘棋”,在维护师生生命安全健康的同时,推动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取得瞩目成绩,获得良好口碑,实属不易,艰难困苦中结出的硕果、绽放的精彩,印证重师发展质量,彰显重师奋斗精神,也形成重师不断前行的发展动力和宝贵经验。
——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事业发展把准正确方向。学校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事业发展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推动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始终主动作为抢抓机遇,为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把“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建设”写入重庆市“十四五”规划及教育相关专项规划,入选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师范院校储备清单,推动学校“十四五”规划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使学校事业发展顺应并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学校发展借势借力,形成内外联动的良好局面。
——抓牢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为事业发展匹配科学路径。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为未来发展提出“三步走”长远发展目标,配套出台四个五年行动计划,每项任务均有工作举措、牵头单位、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间,事业发展形成顶层设计、目标分解、责任落实、打卡推进、机制保障的建设发展“施工图”“路线图”,保障高质量发展。
——多跨协同高效运行,为事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坚持问题导向、成果导向,打破单个部门职能职责局限,围绕工作任务,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小组,形成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的多跨协同高效运行工作机制,确保目标任务达成。
——持续打造重师“奋进共同体”,为事业发展形成内在合力。学校努力培育“名生”、塑造“名师”、打造“名气”,大力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自信和谐的氛围,重师“奋进共同体”不断巩固,事业发展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内在合力,推动事业稳步向前。
五年来,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成绩效果明显、特色亮点突出,学校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但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全新战略布局,面对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发展依然存在不足和短板。
——人才培养质量需持续提升。面向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实验实习实训的产教融合不足,教材、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数量偏少,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创新的动力不足。
——学科整体水平需突破跃升。市级一流学科在学科方向上取得了突破,但学科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优势不够凸显,部分学科研究方向分散,研究成果不够聚焦。
——高端紧缺人才缺口需加速补齐。受限于学校现有体量、平台以及西部区域经济欠发达等因素,致使高端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紧缺型人才引进面临巨大压力。
——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攻坚破局。数字化转型需从数字底座建设的起步阶段持续向前迈进,进入以数字化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机制重塑新阶段,用好“数字化”新质生产力。
——全员参与氛围需持续提升。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全员参与氛围需持续营造,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需不断拓展,发展影响力需进一步扩大。
过去的5年,全体“重师人”用智慧、汗水和情怀为学校建设发展交出了高分答卷。在学校第九届六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工作报告和大会决议,对“四个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给予高度肯定。大会认为:过去的五年,学校党政紧紧团结全体师生员工,打造重师“奋进共同体”,凝聚全员参与发展合力,围绕中心工作,克服疫情影响,坚持事业发展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锚定目标,保持定力,应势而谋、顺势而为、迎势而上,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忆往昔,骄人成绩让我们倍感鼓舞;看今朝,良好势头让我们斗志满怀;向未来,勃勃生机让我们铿锵自信。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们永远在路上,学校将站在新的起点,迈上更高平台,在传承中求突破,在赓续中求创新,紧紧围绕国家教育强国建设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全面总结“四个五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学校新发展蓝图,深化实施“1个统领、3大重点、2项保障”新的“六个五年行动计划”,以“党建统领”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本为本”人才培养提质行动计划”、“三者联动”提能行动计划”、“重师文化”启智润心提升行动计划、“数字赋能”学校变革行动计划、“全员参与”共建共享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动办学能级实现整体跃升,续写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