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协同提质专项重点课题《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与建设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综合楼309会议室召开。“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专项课题受中国教师发展基金委托,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申报。据悉,该专项课题有全国72所师范院校共申报了200多项,最终确定立项重大课题5项,重点课题5项,一般课题15项。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获批重点课题,课题经费为20万元整。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事务部副主任朱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原院长陈恩伦教授,长江师范学院副校长李柳柏教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江净帆教授,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党委常委、副校长孟小军教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祚山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冉瑞生教授等领导、专家,课题主持人、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如安教授等课题组教师,以及教务处、科研处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杨如安就课题《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与建设机制研究》作开题报告,从课题选题背景和价值、主题界定、研究安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措施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陈述。他表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课题组经前期调研,拟针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理念滞后、理实割裂、载体单一、内容陈旧、前后脱节等问题开展研究,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结合OBE理念,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建构契合时代所需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和机制。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领导能够对课题研究工作悉心指导,对课题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把脉问诊,并对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推动课题取得预期成效,促进教师教育课程资源进一步优化完善,并以研促教、研以致用,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题组成员申仁洪教授对本课题研究进行补充发言。他表示,数字化不仅是课程资源的载体,也是缩减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有力抓手。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切实建设、完善课程资源体系,以顺应并引领数字时代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题研究围绕教师核心素养,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产出成果可推广应用到同类高校。
评议环节,专家组肯定了该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认为选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清晰合理,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团队成员结构合理,支持条件充分。同时,专家组也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一是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各模块组织、问卷调查内容设计、资政报告主题聚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细化。二是在后续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分析数字化时代给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三是在课题定位方面,应结合研究经费、已有研究经验、成效、资源平台等现实条件从纵横两个方面综合考量、整合搭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四梁八柱。四是深入分析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在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设课程资源体系,并按照教师生命发展周期,为新手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匹配不同课程资源。五是在研究内容上“点面”结合,从面上构建数字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从点上关注不同地域和学科专业的差异性,清晰界定课程资源建设的预期产出,以弥补已有教师教育资源的不足。六是在理论指导方面要强化不同板块的创新思路,如将教育家精神、OBE理念等有机融入不同研究部分,深入思考如何把数字素养提升同时作为挑战和应对挑战的策略、方法等。
朱婷在发言中指出,课题能从200多个申报项目中突出重围实属不易,希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准确定位,注重凸显“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带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专业发展的目的,推动构建高质量的师范教育体系;强化成果导向,聚焦访谈,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上报给学会。
杨如安从课题定位、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课程资源建设理念、平台建设、评价体系、课程资源建设理念、背景分析、研究成果等十二个方面对开题论证会进行归纳总结。他指出,“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对支持中西部师范院校提升教师培养水平、助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课题组将合理使用经费,严格按照计划积极推进研究工作,力求形成优质成果,为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将进一步将和“协同提质”组团院校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孟小军在总结发言中对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强调:一是感谢中国教育学会对该课题的大力支持,该课题研究不仅对应服务国家当前建设教育强国、强师计划、协同提质计划等发展,而且为助力学校打造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提供了平台支持;二是希望课题组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推进和落实,进一步改善、优化执行方案,力求课题研究取得高质量成果;三是学校高度重视该课题研究,将其纳入重点科研课题管理,从政策、资金、人力、物资等方面做好配套对接和全程服务,为课题顺利完成提供坚强保障;四是希望各位专家和领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