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重庆市于2019年推出统一聚才品牌——重庆英才计划,遴选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专业人才。自此项重要人才工程开启以来,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优秀人才及科研团队陆续入选。
他们或是不忘初心、引领创新的优秀科学家,或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的名家名师,或是穷理致知、激流勇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或是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青年拔尖人才,或是同心合力、稳步前行的创新创业示范团队。扎根于各自领域的重师英才,勇担责任、攻坚克难,系国家发展与学校振兴于双肩,将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融入到学校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前进征程中。在重师成长,为时代奉献,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优秀人才已汇聚成了一股具有重师烙印、推动时代发展的科研力量。
近期,学校将召开科研工作大会,进一步为科技创新厚植土壤、为人才发展释放空间。借此契机,学校官网将持续推出重师英才人物系列报道,讲好重师英才故事,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全校师生一起学习、领略英才的优秀品质和治学态度,汲取精神力量,为学校发展书写新篇章。
“我们可以保证不产生任何一点新的建筑垃圾,还可以保证旧有的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真正的绿色低碳!”语出陈国建,重庆英才“装配式绿色土地整治技术”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
2019年,中共重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装配式绿色土地整治技术”创新创业团队(下简称土整团队)榜上有名。团队成员为:陈国建、韦杰、张文东、莫建兵、邵景安、张仕超、刘春红。其中,莫建兵为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其余核心成员均为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地理与旅游学院青年科研骨干,皆为博士。他们正值中青年,且大多数年龄在40岁以下,年富力强,处于从事科研的黄金年龄。
就是这支装配式绿色土地整治技术团队,开创了土地整治的跨界新“玩”法。
志同道合 共研土地整治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有些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土地碎片化一直饱受诟病,与此同时,农业的出路到底在哪,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到现在不得不回答的现实问题。现在该如何进行土地整治?成了举国关注的问题。在全国土地整治“十三五”规划中,各级国土部门计划投入资金1.7 万亿元用于土地整治,是 “十二五”直接投资额的约 3 倍,土地整治工作被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土地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团队成员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一定干点什么改善这样的现状。渐渐地,他们时时讨论,常常碰撞,在这样的交流与探索中,2016年8月,装配式绿色土地整治技术团队应运而生。
土地整治,简而言之,就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诞生的装配式土地整治工程,即在土地整治中运用集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为一体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通过开展装配式土地整治工程试点,将生态、绿色、节约和高效的理念融入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中。其创新点在于为采用标准化作业,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成本,也极大地降低了施工难度。
2017 年 7 月,团队负责人陈国建在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土整中心主持召开的“全国土地科技创新研讨会”上做了题为“装配式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的专题汇报,发出了土地整改的重庆声音。这迅速引起了参会领导和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自然资源部土整中心主任及科研处处长专门指示重庆市农村土整中心尽快将该技术工程应用转化,市国土局高度重视并特批拨专款支持。
装配式绿色土地整治专利技术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推广这一蓝图,也正在被一步步地绘就。
跨界玩创新 有苦也有甜
这一路,从理论到图纸,从图纸到模具,再从模具到示范工程,每一步都凝聚了团队成员的心血。
2017年的暑期,正是暑气横扫渝州大地之时,团队成员们却在工作室里挥汗如雨,跨界当起了“工人”和“设计师”。
群策群力得出装配式土地整治理论后,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具的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原计划为委托厂家进行生产的模具,却因为种种问题一直达不到团队的要求。一家不行再换另一家,另一家不行再找下一家……几经易厂,联络没少联络,图纸没少交代,可大家心中的第一代模具却迟迟拿不出来。“模具拿不出来,不就成了纸上谈兵吗?”正当大伙儿发愁之际,一位来自退休鱼洞军工厂的老师傅接了这个活儿,并承诺:“放心,我保证给你做出来!”在众人的期待中,模具的雏形诞生了,到手的实物虽然与图纸相差不大,却仍不是大家心中那个“完美的它”。但这次尝试,让跟老师傅对接的成员们“看”会了模具的制作,也找到了“升级”完善图纸的钥匙。
于是,自己动手,自制模具,土整团队成员开启了在土地整治中的跨界新“玩”法。
整整两个月,大家泡在工作室里,遇到操作软件不熟练,就一次一地练习;遇到模具装配不畅,就一次一次地调整。就在第1代模具即将脱模和大家见面时,一次意外——模具不慎被砸碎了,这让成员们的心也跟着被“揪”了一下。他们选择了迎难而上,有了先前的经验,大家信心更足了,迅速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制作过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第1代模具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而后,土整团队根据产品设计变化,对模具做了相应修改,再经过多次反复地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历经 8 次技术升级,最终模具定型。
这一路,无数次的试错和无数次的调整,汗一点儿没少流,但汗也一点儿没白流。现在,利用该套模具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实践证明现有模具成熟可靠,达到了设计使用要求,且能根据需要在短期内大规模制造出来。
“要我说这就真是万事开头难。”陈国建笑着和记者说道。面对挑战,他们的选择是迎难而上。跨界,是创新,是挑战,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更是偶然中的必然。
不仅如此,土整团队当前正在完善用混凝土3D 打印机打印专利技术产品的工艺进一步完善混凝土打印工艺,以期全部使用混凝土打印机来打印专利产品。这样一来既能大大简化专利产品的生产工艺,取消模具设计及制造、混凝土浇筑这两个环节,还能大量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
装配式土地整治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其工程采用标准件,如过程中出现问题,仅需将零件拿出,再进行替换即可。且拿出的零件可实现循环利用,在别处继续“发光发热”。
在重庆市土地整治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土整团队将从正在施工的茶山街道茶园村低效林地复垦工程选一条路铺装装配式道路。他们委托永川帝皇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用100%建筑垃圾粉碎成粗骨料和机制砂,与水泥混合制成再生混凝土后将其倒入新研发的模具中,最终生产出合格的道路路肩和路面板构件(其强度稍低于商品混凝土),将其运输到工地现场,只用了 4 天时间就全部铺装完毕。铺装完成后, 路面平整,整齐划一,线型优美,赢得部土整中心、市土整中心领导以及当地老百姓的一致赞许。
“跨界”铺道路,这是建筑垃圾的一次华丽转身,也证明了装配式道路技术在土整项目的大规模应用推广是一条可行之路。
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整治+”
目前,土整团队已获得多项专利,在大力向各地土整中心、农委、水利局和土地整治开发公司积极推销专利产品的同时,积极引进其他先进技术提升专利产品的科技含量。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建筑垃圾60 万亿立方米,用土整团队的专利产品,可以使其“变废为宝”,这样不仅解决了开发商建筑垃圾无处可倒的难题,又增加了垃圾倾倒费这一收入,还免费获得建造的原材料,可谓是“一举多得”。利用土整团队的专利产品,可以将建筑垃圾做简单分类处理,再将其中的表层土壤筛选出来出售给国土部门用于增加耕作层土壤厚度,保护宝贵的表土资源;最重要的是将建筑垃圾占用的土地复垦成耕地,新增耕地指标上市出售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同时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土地补偿金获得收入,达到真正的互惠互利。
面向未来,土整团队将集成现代物联网、远程控制等新技术,将手机APP、自动化控制设备等技术引进并集成到装配式土地整治技术产品中,实现太阳能供电,手机远程监控水流动态变化和远程遥控沟渠放水口的开闭,实现自动灌排功能。土整团队还将集成透光混凝土材料、环境美化、单片机、生物害虫诱杀等技术。守住绿水青山,助力生态文明。将工艺与艺术进行了创新融合,土整团队引进了透光混凝土材料生产其专利技术产品,将整个土地整治区打造成梦幻般的仙境。客至之时,这是“复得返自然”最佳去处;夜深无人时,这里将开启紫外光进行生物害虫诱杀。
“能为老百姓做点真真正正的实事儿,就是我们最高兴的。”
向土地资源要生存、要保障、要安全,为保障国家持续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土地资源基础和根本支撑,这是“装配式绿色土地整治技术”创新创业团队的初心。面向未来,他们将继续用实际行动书写“土整工作者”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