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科研进展】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国际重要期刊《Heritage Science》上发表论文

来源:历史与社会学院   作者:历史与社会学院   编辑:蔡童   发布日期:2024-04-15   点击数:

近日,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历史与社会学院凡小盼教授指导的2021级考古学专业硕士生谭丽薇,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饶慧芸副研究员、重庆巫山博物馆副馆长张辉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合作在国际遗产研究领域权威期刊《Heritage Science》上发表题为“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bronze mous excavated from Wushan, Chongqing, China:new perspectives from alloy 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proteomic method”的研究成果。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谭丽薇为论文第一作者。

图一研究遗址位置图

该研究以重庆巫山土城坡墓地、高唐观墓地和神女庙墓地出土的四件汉代时期铜鍪为研究对象(图一、图二),结合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等多学科方法手段,系统地分析了铜鍪的合金组成、功能以及铜鍪内有机残留物的成分。

研究表明,所有铜鍪样品均为铜锡铅三元合金。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土城坡墓地出土的两件铜鍪(M32:27、M38:39)中都发现有大豆种子的蛋白质,铜鍪M32:27中还发现有银杏种子的蛋白质;高唐观墓地出土的铜鍪M16:12中发现有银杏种子和鸡的蛋白质;神女庙墓地出土的铜鍪M23:3中未发现有用的蛋白质,这为我们了解先民的食物来源和烹饪方式等提供了宝贵线索。

图二研究铜鍪照片(a M16:12; b M23:3; c M32:27; d M38:39)

研究针对巫山三处考古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铜鍪内有机残留物,进行了深入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这一分析为铜鍪在古代先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供了直接证据,确认了其作为烹饪用具的关键角色。这是首次借助有机残留物的科学分析,为铜鍪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确凿的实证。此外,在这四件铜鍪的腹部或底部均可见烟炱痕迹,更进一步印证了铜鍪作为炊具的实际使用功能。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铜鍪作为炊具的实用价值,也反映了汉代时期巫山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多样的农牧业体系。同时,该研究强调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在考古学领域对有机残留物研究的独特价值和潜力,为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一研究也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重庆巫山地区古代居民的社会生活以及丧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启示。

据悉,《Heritage Science》是国际遗产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期刊,为SCIE和A&HCI双检索,现为中科院1区、艺术学大类top期刊。该期刊关注文物制作工艺、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价值挖掘、文物保护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学和历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