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可斌来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讲学

来源:文学院   作者:文学院   编辑:何瑶   发布日期:2018-09-30   点击数:

9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可斌应邀为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文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徐渭诗歌的非古典特征》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教授王于飞主持。

廖教授简要介绍了徐渭绘画艺术与文学成就,指出其诗歌艺术一直评价较低的现象。廖教授运用黑格尔对于古典哲学的相关理论阐释了文学艺术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关系,提出了徐渭诗歌的“非古典”特征论断。

廖教授谈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既属于他所处的时代,也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徐渭是明代中后期最具有纯粹文学艺术家气质和最富有独创性的诗人和书画家,他的诗作在题材和主题的选择、意象的捕捉和改造、对章法和句法的突破、语言的日常化和世俗化等方面,已具有许多近代诗歌的特征。用古典诗歌的审美标准来分析和评价徐渭诗歌,只能是隔靴搔痒。当然徐渭当时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古典诗歌强大传统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呈现出古典诗歌和近代诗歌艺术特性交织杂糅的状态,这使他的诗作成为分析古今诗歌演变轨迹的一个典型样本。

廖教授以徐渭的诗歌为例,具体阐释了其“非古典”的特征。首先是题材方面的世俗化。徐渭诗歌所选的题材和诗歌中的具体意象都像他的画作一样,选取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诗歌中很少出现的世俗化内容,如其诗作《至日趁曝洗脚行》等。其次,是对章法和句法的突破。律诗所讲求的起、承、转、合,以及韵律、平仄等在古典诗歌中都是要求十分严格的,而徐渭的诗歌则打破了章法,在内容上、结构上都具有强烈的跳跃性,其视线和思绪都在不断的转换。再次,是语言的俚俗化。如《昙阳》、《海上曲五首》、《答赠王君》等诗作,其语言都十分的通俗,甚至俚俗。最后,是结构上的变异性。徐渭的思绪特别自由,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可能由前一个意念或意象的某一个特征,突然联想到另一个意念或意象,而两者之间的实际联系是十分微弱的,所以其诗歌往往前后缺乏逻辑,形成跳跃、脱节的特征,其诗歌主题也常常因之发生转换,全篇的结构也变得不完整、主题变得不统一,如其诗作《燕子矶观音阁》。无疑徐渭的诗歌不符合“古典性”规范,但以“非古典性”视角关照,其诗歌则具有超时代性的价值。

廖教授的阐释都是从诗歌本身出发,但结合了西方与现代的许多理论和观念,因此启示大家,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也并不只孤立于中国古代,而是要以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聚焦到文本之上,进行探究与思考。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