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在博雅楼的学术报告厅为全校老师和同学们开展学术讲座。
刘勇教授此次讲座的题目是“对话经典:文学与人生的双重融合”。文学院周晓风教授作为引言人,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刘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成就,并特地讲到了讲座的缘起。刘勇教授围绕三个问题:阅读、经典、对话展开讲演。讲座伊始刘勇教授谈到“对话经典,文本阅读”不是理论话题而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并针对“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强调阅读对个人甚至对民族的重要性。由此谈起,刘勇教授进一步谈到我们青年一代阅读方式的问题。刘勇教授提到手机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之间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不同,而首先是内容的不同,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手机阅读的一系列缺陷和纸质阅读的好处,呼吁我们一定要重视纸质阅读、亲身阅读、经典阅读。
刘勇教授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方式的改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到阅读应该是经典阅读。什么是经典?刘勇教授讲到我们的经典“不读而还是经典”,并由此提到阅读态度问题,同时给同学们推荐了一系列文学经典。刘勇教授认为经典主要有三种:永恒的、时代的、永恒与时代兼有之。在此基础上刘勇教授以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为例谈到阿Q形象之所以永恒,是因为他与我们当下生活同在,阿Q的劣根性是整个人类人性共有的弱点,这种人性顽疾不是一揭露就能批判,一批判就能消失的。这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除此之外刘勇教授还谈到了曹禺的《雷雨》,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荷花淀》等经典文学作品。
刘勇教授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对话”。什么是对话?刘勇教授主要分了三个方面:作者与自身的对话;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读者与自己的对话。首先关于作者与自身的对话,以张爱玲为例讲到她之所以能成为永恒的经典在于她对女人本质的认识,她对女性的洞察以及对人性以及金钱关系的认识都是从她自己的观察以及亲身经历出发。接着重点讲了经典的阅读是读者与自己的对话。刘勇教授讲到,一部经典作品,在人生不同阶段去读,感受是不一样的:中学初读,大学细读,中年碰撞,老年回味。他还以大家都熟悉的《背影》为例具体谈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话语。
讲座尾声,同学们积极提问,刘勇教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谈到了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最后,王昌忠老师对刘勇教授的讲座进行了学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