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考古名家讲坛”系列讲座在集贤楼312教室举行。讲座主题为“保卣‘东国五侯’与海岱地区商周考古新发现”,主讲人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物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考古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方辉教授。本次讲座由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蒋刚教授主持。
方辉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出土于洛阳的保卣(尊)铭文是周成王时期的典型铜器物,铭文中的“东国五侯”是自西周延续到汉代的历史地理名词,指的是周代齐国辖域内的薄姑、丰伯、奄、逢和莱五国。
结合近年来随州叶家山出土的荆子鼎、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堇鼎等铭文,方辉教授认为,保卣(尊)铭中的“遘于四方䢔王大祀,示双(合文)于周”,就是成王三年(公元前1040年)发生于宗周的岐阳之会,薄姑、丰、奄、逢和莱等东国的五位侯伯作为“多邦伯”成员参加了此次盟会,并受到成王和昭公奭的殷见。他利用最新考古发现,对薄姑、丰、奄、逢和莱五国地望逐一做了分析。此外,方辉教授从出土文物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分析了齐、鲁两国的文化差异,并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细致易懂的解答。
蒋刚教授向方辉教授长期以来对学院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了感谢,并谈到方辉教授充分利用考古新发现,结合传世文献的研究方法,对同学们从事考古学研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