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华龙网:陈斌及其团队:探“昆虫奥秘” 促人类发展

来源:华龙网   作者:华龙网   编辑:何瑶   发布日期:2018-06-07   点击数:

华龙网6月7日11时40分讯(周鸿灵)从大巴山麓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从云贵高原到湄公河流域,陈斌和他的团队足迹遍布全国,甚至到了东南亚。十余年时间,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重庆市昆虫学会理事长、“两江学者”陈斌教授,带领其昆虫分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采集并制作了昆虫标本50余万号,用脚下的“执着”与胸中的“极致”,筑起了一座五彩斑斓的昆虫殿堂。

“人类一旦失去昆虫,那么所有一切都将崩塌。”昆虫是世界上最繁荣昌盛的生物类群,全球种类估计有1000万种,占所有生物种类的一半有余、动物种类的三分之二,它的兴衰与人类社会的存亡、自然环境的好坏休戚相关。陈斌和他的团队,翻山越岭,不畏艰辛,目的在于探寻昆虫物种资源本底,洞察微观世界生命奥妙,填补科学空白,更好地促进我国昆虫分类与分子生物学发展。

破译蚊虫的密钥

他们的实验室与众不同

六十多平方米的蚊虫饲养室内,分布四个房间,每间房内都整齐地排列着白色蚊虫饲养桶和搪瓷盆。桶内,成蚊“嗡嗡”地飞翔或停息;盆内,芝麻粒大小的黑色虫卵密集地漂浮在水面上,大小各异的幼虫成群结对地欢游在水的世界里。在这个被外界称为“蚊子天堂”的实验室里,陈斌及其团队正试图破译蚊虫的“基因组”,探寻对抗它们的密钥。

如果说外面的蚊虫是用生命在吸血,那么实验室的蚊子则是养尊处优。

在这里,每一只由陈斌团队亲身从广西、云南、安徽等野外采集的蚊虫都是宝贝。卵、幼虫、蛹、成蚊,各个年龄阶段的蚊虫饲养量总计达一万以上,分别居住在专门的“卧室”;一年四季生活在27摄氏度恒温空调环境里,不怕严寒酷暑;渴了,有葡萄糖饮料喝;饿了,有小白鼠。

实验室养蚊虫,为何?陈斌告诉记者,“蚊虫种群杀虫剂抗性基因组学研究,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课题之一。”

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吃感冒药,可能某个人吃一种药久了,身体就产生了抗性,这种药对此人的感冒就没有好的治疗效果了。蚊虫也一样,也会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陈斌介绍,只有全面地了解,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利用。目前,团队正在以“中华按蚊”为模式种,以拟除虫菊酯为代表性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全基因组水平开展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养蚊虫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蚊虫种群杀虫剂抗性基因组学,探究蚊虫难以消灭的答案,基因变异的奥秘,为蚊虫的有效监测和控制、新的杀虫剂研制提供科学依据。这对媒介昆虫及虫媒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其实,中华按蚊杀虫剂抗性基因组学研究只是陈斌团队科研项目的其中之一。

陈斌从事昆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有30余年,博士毕业后,先后在英国利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做研究员、教授或研究科学家十余年,学成归国后,秉持着为祖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研究的初心,2006年回国任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组建起昆虫分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

“目前,团队开展昆虫分类学及害虫控制技术研究,包括重要昆虫类群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昆虫的区系调查和研究、昆虫群落及演替研究、重要害虫控制技术研究。同时开展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包括媒介蚊虫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昆虫滞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整个科研团队的目标是探索昆虫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奥秘、破解基因密码,在昆虫的正确鉴定、害虫控制、益虫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把团队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基地。

追求科学的极致

这个科研团队稳步前行

科学研究是接力赛,人才培养是关键。

从2006年到2018年,12年间,从最初归国的“光杆司令”,到目前拥有15名核心成员的科研团队。在陈斌看来,科学研究要想取得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重大突破,成为世界科学的领跑者,重视本土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很关键。

目前,陈斌团队有博士9名(其中博士后5名),在职博士生4名,硕士2名。其中,教授5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6名,初级职称1名,基本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学缘较为优化的学术团队。

“从你自己摆脱出来,站在野外,你将能听到大千世界的响声。”这是陈斌团队所在的昆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在楼层墙上悬挂的书法作品,也是陈斌常对成员说的话。

与其他科学研究不同,我国有60—100万种昆虫,目前记载的仅有10余万种,昆虫生活隐蔽、习性独特、种类众多,研究工作必须进行大量的野外调研。陈斌带领团队,足迹遍布我国各省区,甚至到了东南亚。

从0到1,从1到50万。数十年如一日,实验室、办公室和野外几乎成了团队的全部生活内容,翻山越岭采集标本,在没有人烟的荒郊野岭行走露宿,割伤手脚是常事,蚊虫和蚂蟥叮咬更是家常便饭。目前,团队已初步建成了一个昆虫标本馆,馆藏标本已达50余万号,为昆虫分类学及其他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团队取得硕果,除了学校的大力支持,“领头雁”陈斌更是功不可没。“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成功的团队成就每一个人。凝聚团队,聚焦目标,为梦想创造无限可能。”陈斌对这个正值创新旺盛期的“雁阵”,寄予了很高期望,要将科研做好,将学生教育好。此外,他每周都会组织大家开学术报告会,鼓励大家了解国际先进的研究方向、进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创新。

不仅如此,陈斌还身体力行地诠释着科研的执着。

“工作中的陈老师堪称完美主义者,他在科研上吃苦耐劳、专注执着,深深影响我们团队每一个人。”80后闫振天,硕士期间即加入团队,如今已是中级职称,提起自己的快速成长,他认为这得益于导师陈斌的言传身教。

“在野外采集标本时,时常会有微小的蚊虫不容易被发现,他会挽起衣袖和裤管,裸露四肢,采取人诱的方式进行捕捉;修改论文时,他会为了一句话的表述,甚至其中一个标点的位置,不断尝试直到满意为止。”闫振天回忆,“前年冬天,陈老师不小心脚骨折,我去他家里修改论文,从晚上7点到凌晨2点,老师强忍着疼痛坐在床上和我讨论,直至完美。”闫振天说。

潜移默化地,陈斌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追求,也成为了团队的集体追求。

蚊虫基因组研究需要大量的样本,蚊虫组织解剖技术至关重要。一只蚊虫长度约5毫米,而提取的其中最小的器官只有0.5毫米,如同一个笔点大小。在过去的几年间,团队提取和解剖了超过上万只蚊子,一次次的解剖、提取,一次次的不顺利、调整,再解剖、再提取……他们争取把实验的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在这种顽强的坚持和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团队慢慢走向了成功。

如今,在昆虫分类与分子生物学多年的钻研与贡献,陈斌团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做到了国际期刊上有文章、国际讲坛上有声音,还承担着联合国、国家和部委的众多科研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要昆虫类群的分类、系统发育和种群遗传学、中华按蚊杀虫剂抗性基因组学研究、葱蝇冬滞育和夏滞育专化基因比较研究等方面,陈斌及其团队取得了显著科研成果。“2015年,我们在重庆主办了第二届国际昆虫基因组学大会,让我们在学术上更有自信。”陈斌说。

对于未来,陈斌告诫团队,“做科研,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相信在陈斌的带领下,昆虫分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未来一定能在世界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高质量的论文,成为昆虫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国家级一流团队。

相关链接:华龙网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