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技工作者,面对疫情必须站出来,做点有价值的事情。”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副校长、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杨新民表示。疫情防控期间,杨新民组织团队,借助数学工具分析突发性传染病的传播、控制,为重庆疫情发展趋势和累计确诊病例变化情况作出较为精准的预测。
他还联系多名院士,开展数学领域的线上科普讲座,至今已覆盖近20万大、中、小学师生和家长。
而在杨新民看来,这些都只是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分内事。
远程组建数学团队支持抗疫工作
事情要从鼠年除夕夜说起。那一天,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连夜集结,驰援武汉。此情此景,使在家休息的杨新民感到热血沸腾。
“在驰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中,我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杨新民说,医务人员们在万家团圆之际,毅然和家人离别,奔赴武汉抗疫。这既让他深深感动,也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
杨新民是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也是一位在运筹学领域深耕30多年的数学家。对他来说,数学就是最熟悉、最得力的“武器”。
然而,数学能为抗疫做些什么呢?
“面对突发性传染病,我们可以使用数学模型,根据已有数据,推演、预测它的发展趋势。”
杨新民解释说,在抗击“非典”时,数学界就曾建立模型对其演变趋势进行推演。因此,他想到可以建立数学模型,为抗疫提供参考。
说干就干,杨新民在家中先和研究统计学的儿子一起,根据公开的疫情数据进行初步推演。很快,他们发现,固有的模型不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于是,杨新民决定组建一支专门的建模团队。
2月4日,杨新民从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的教师队伍中“点将”,通过微信群,远程组建起一支14人的研究队伍,开始建模工作。
利用数学工具提供疫情精准预测
然而,这项工作绝非易事。在建模过程中,由于最初几次推演出的预测结果不太理想,部分团队成员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些气馁。
“大家别灰心,除了我们,全国上下还有许多人都在为抗击疫情而战斗,我们要知难而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新民及时通过微信为团队成员鼓劲,并分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让大家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价值所在。
在他的鼓励下,团队又振作起来,继续对数学模型进行校正、优化。微信记录显示,2月7日,整个团队忙到凌晨3点55分才结束工作。
日以继夜的付出,换来的是更加可靠的模型——2月11日,杨新民和团队已经能够用计算机编程的模型推演7天后的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并可通过全国、湖北省、除湖北省外的全国其他省市、重庆市4个点位,直观地展现不同点位的疫情推演情况。
2月12日,重庆市科协以专报形式将杨新民和团队的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上报给市政府,为相关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根据不同点位的推演情况,2月16日,团队又对重庆疫情防控提出4点建议:继续加强有效管控、适当开展分类管控、通过媒体等传播正能量、关注隔离人员心理健康。
如今,实践证明,杨新民和团队的预测结果具有很高的精确性,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对此,杨新民表示,数学模型的重要参数中之一,就是“人为干预”。从建模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全国、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十分有效,对遏制疫情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邀请多名院士开设线上科普讲座
3月以来,杨新民又忙起了另一件事——发动“朋友圈”,邀请数学领域的院士专家做线上科普公益讲座。
首场讲座于3月7日下午开讲,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题目为《数据科学融通应用数学》。
一周后的3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面向全国大、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围绕数学的概念、历史、特点、作用等,在线开讲《数学漫谈》。单场讲座就吸引到超过17万人次观看,甚至有学校提前组织师生集体观看。
讲座中,院士们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图文并茂地诠释数学学科,传授数学思维,也为广大学子带去了学校里听不到的数学课。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为广大师生提供帮助。”
杨新民说,讲座收到的热烈反响,超乎预料,让他倍感欣慰。线上开展讲座,能同时惠及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听众,也能通过讲座视频回放,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接下来,他还准备邀请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院士,围绕数学文化、数学与诗歌等主题,继续开展线上讲座,服务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的教师、学生和家长。
相关链接:重庆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