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师故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重师故事 > 正文

【桃李芬芳】痴爱英语倾情教育 扎根高校逐梦人生 ​——1986级校友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刘永志

来源:   作者:   编辑:代琼菊   发布日期:2024-07-19   点击数:

刘永志,1986年就读于重庆师范学院英语专业。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专委会副会长等职务。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10余项,在SSCI、A&H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等13部,曾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

痴迷英语爱教育,立德树人出成效

刘永志初中英语学得很差,但在高中英语老师的教学中,他系统学习了英语语法,从此深深爱上了英语。高考填报志愿时,各校的英语专业占据了他的所有第一志愿。1986年7月他如愿以偿,以提前批次被录取进入重师英语教育专业学习。但,开学第一堂课,却让他十分尴尬——老师和同学们讲的英语他完全听不懂。怎么办呢?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几位遇到同样问题的同学开始蹲守语音室,每晚至少1小时,听了写、听了说。他还通过练习普通话,纠正自己的方言发音习惯,通过唱英文歌曲,练习英语语音的弱读、连读和失去爆破等。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后,他终于度过语音和基础听力关!这段学习经历坚定了刘永志的一个听说教学理念——听说基础要靠扎实精听,最有效的精听是听写,听写完后要跟说。面对阅读,刘永志坚持在读教材的基础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阅读原版小说,大量的阅读积累为其英语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成为他后来的又一语言学习主张。

刘永志主张外语专业学生一定要坚持全面发展,争创优秀。他常常对学生讲,学习好的同学未必能比学习差的同学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作出更大贡献。教学中他不唯分数论人,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教33年来,刘永志教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

勤读深思常琢磨,科研精进出成果

从重师本科毕业后,刘永志被分配到川东一所高校任教。工作中他不忘买书读书写文章。毕业三年后,他就开始牵头编写教材,助力全校大学英语过级考试通过率位列全省高校前茅。在川东工作7年后,他调入现在的成都理工大学,在此期间他对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边做教学,边搞科研,按期评上副教授和教授后,刘永志没有停步,进而攻读了世界史专业的博士学位。世界史专业欧洲文化史方向的学习进一步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在职读博期间,他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文学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实现了从语言学研究向文学研究的转向。

博士毕业后,刘永志进一步聚焦文学地理学研究,成为文学地理学前沿论坛召集人,与同事合作获批中宣部经典中国外译项目——《文学地理学概论》英译国际出版工程项目,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近五年,他还主动对标国家外宣战略需要,创立省级科研平台“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独译、合作出版译著5部,率领团队出版外宣译著30多部。至今,刘永志已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5项省部级项目,在Babel等SSCI、A&HCI、CSSCI、EI刊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编著8部,教材3部,其学术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多次报道。目前,刘永志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文学地理学、认知语言学、外宣翻译理论与实践。

宽厚待人做管理,倡导学术求发展

刘永志在担任现院长之前,曾先后多年担任教研组长、教学部主任、院长助理、教学副院长和校社科处处长。从基层干起且多岗位锻炼是培养干部的好路径。他最认同的管理名言是邓小平对管理本质的看法——“管理就是服务”。他认为,一个管理者首先是要有格局,有格局才能宽厚待人做管理,宽厚待人才能团结大家,凝心聚力。其次,他认为,一个学院的发展,要有倡导学术的精神引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大学是学术创新的主阵地,大学之学术,一是教学学术,二是科研学术,两者不可偏废。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教师近3年获得全国课程思政总决赛特等奖、全国英语专业教学大赛特等奖,全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中宣部经典外译项目共计16项。

“眼里是学生,心中装人民。”刘永志用33年的拼搏实干,诠释了新时代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