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54年,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创办。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67年来,学校立足西部、扎根重庆、服务全国,为教育强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追寻学校发展轨迹,在重师故事中去重温与感悟重师的传统和文脉。
“那时的重师,只有一个校门,三栋楼,一个大菜坝,几棵树......”95岁老人曾祥瑜老学长抚摸着手中的毕业文凭,将她与重师间跨越67年的故事娓娓道来。
|
重师课堂 |
首批教师、首届学生,初生的重师是这样的
1954年重庆师范专科学校诞生,承担起培养中学教师的任务。同年8月,重庆师专迎来了第一批182名专科学生入学。
当时的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只有三个专业,分别是物理系、数学系、科学系。报名的学生多数是辞掉工作后再读书,曾祥瑜就是其中之一。
1949年毕业、在小学任教的曾祥瑜得知重庆师专开始招生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放弃当时的工作,考入重庆师专中国语言文学科学系,成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的第一届学生。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课程就已经开得很全面了,不比现在开展的课程差。”据曾祥瑜回忆,她所在的中国语言文学科学系开了12门课程,从心理健康到身体健康,从中国历史到马列思想,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汉语,全面培养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人才。
重庆师专课程开设全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毫不逊色。
“1954年的重庆师专刚刚起步,师资十分紧张。”当时,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邓垦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中学教师的任务,他顶住压力,从其他学校中抽调挖来了一批优秀教师,组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教师团队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每科老师都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烂熟于心,出口成章。曾祥瑜说,老师能力强,师德很好,真心热爱学生,为学生着想,经常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一遍不会就再教一遍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
曾祥瑜老学长毕业文凭 |
|
成绩单 |
“重师的教育影响着我的一生”
回忆起在重师学习的时光,曾祥瑜仍十分感叹,“老师所教授的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化两门课程,引起了我的学习兴趣,我不忘老师的教导,一生都在坚持学习。”
初建的重师地方不大,学生们只能在校园的大菜坝上读书。但艰苦的条件抵挡不住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在重师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听到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管理学生的工作人员十分尽责,学生在哪学习他们就跟到哪,学到多晚他们就守到多晚,勤勤恳恳、毫无怨言。
对于曾祥瑜而言,让她难以忘怀的不只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还有刻在脑子中的思想。
1954年,在中共党员转正的支部会上,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对每位转正的学生进行一一评价。曾祥瑜说,当时党组织重点指出了自己思想上有些软弱怕困难,大家还帮助自己耐心分析这样的后果和危害。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教育,让曾祥瑜在以后的工作中遇事都能先从自身检查、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那次的教育真的让我印象深刻,重师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
|
重师学子在图书馆 |
“我的一生都和重师命运相连”
对于老学长曾祥瑜来说,两年的学习时光虽短,但这两年间学习到的知识、思想、精神却陪伴了她一生。1956年,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曾祥瑜因成绩优异留校在中文科任党支部书记,和学校的三位老同志一起工作。曾祥瑜回忆,他们言传身教对她的帮助很大,让她学会了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要关心和依靠群众才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我的一生都和重师命运相连。”曾祥瑜坦陈,从1956年毕业,到1985年退休,她与重师的缘分可谓是“命中注定”,以致于1985年退休时,她倍感失落,放不下学校工作的她,仍想奋斗在前线,为重师的建设再尽自己的一份力。怀着这样的心愿,曾祥瑜再次返回工作岗位,而这一“折返”,就是25年,2010年,85岁的曾祥瑜因年事已高,“不得已”离开心心念的校园。
提到往事,曾祥瑜仍十分开心,“虽然工资不高,但大家团结合作,志在奉献,不图名利,体现了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我非常愉快。”
“我见证了重庆师范专科学校一路走到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的艰辛、困难,也跟随着学校一路攻坚克难走到今天。”据曾祥瑜回忆,当年的重庆师专发展十分迅速,1958年重庆师专就已增加至4个学科,仅科学系就招进150人,再到后来学校一步步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如今人才辈出的一分三块(中国)官方网站。
最美不过夕阳红。今年,曾祥瑜已是一位有着95岁高龄的老人,但她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直至今日仍未间断学习、写作,不曾忘却重师对她的教导。她不忘传承重师精神,积极乐观鼓舞老年人要“积极老龄化”,倡导老人发挥能动性、争当积极老人,为发展中国老年文化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
“一生努力,用心工作知恩谢,淡泊名利,宽人律己知足乐”如今,曾祥瑜仍在传承着重师精神,书写着她的幸福人生。